1950年,在恩施到来凤的山路上,一辆破旧的吉普车缓缓驶过颠簸的山石。车上的王定烈司令员此行只有一个目标——剿灭盘踞来凤的这股匪患。山路难走,车里的人心思却很明白:这一路辛苦,换来的也许就是彻底平息一场混乱。
这次剿匪,准备得非常扎实。大队长早已摸清了土匪的位置,兵力集结、武器弹药、计划流程,都等着王定烈到来,随时一声令下,打个痛快。
山路上的司机,想到任务马上见成效,满心激动。这些日子,他跟着王定烈跑前跑后,亲眼看着局势一步步推进。大功即将告成,哪还有不兴奋的道理?可再兴奋,手也不敢离开方向盘,脚下油门不敢重踩。谁让这个地方的山路能把老司机都绕晕。
就在这三个小时颠簸快到终点的时候,来凤大队长来电话说,一切准备就绪,随时等候王司令员到位亲自指挥。电话传完,司机和通信员都乐出了声——机会终于要来了。
可没想到,王定烈哪有半点高兴的样子。相反,他听完报告后脸色铁青。
展开剩余85%本来士气高涨的氛围,突然冷了下来。刚才还想着胜利近在咫尺的司机和通信员,一时间搞不懂怎么回事。
更没想到,下一刻王定烈直接下达命令:原路返回!
不仅如此,通信员被要求切断和来凤方向的一切联系。兵临城下,突然撤回,还连个电话都不给打,别说司机和通信员听懵了,就算旁观者也要急出一身汗。
这波迷之操作,只有王定烈自己知道原因。谁也不知道,他这步看似“退让”的决策后面,到底有多大的玄机。
一晚上无声无息,什么都没发生。
等到第二天恢复通信,消息第一时间传来——昨晚幸亏王定烈司令没过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原来,大队长昨天下达集结令、静等司令员大驾光临,本来就以为要大干一场。结果左等右等等不到人,电话也联系不上。大队长坐不住了,只能派人去山路上找王定烈的车。
一路上,连人影都找不到。大队长感觉情况不对,赶紧让队伍收回,转而派侦察兵暗中侦查山路。
侦察兵行动后在“一线天”发现了惊人线索。这地方两边高崖夹道,一条山路只容一辆车通过,正是下手的好位置。高崖顶上已堆好巨石,只等山下车辆路过时推石截杀。据石头摆放和杂乱脚印判断,刚有人在这里设伏。
这伙人没等来车,撤退得飞快——连设伏的机枪火力点都没来得及撤。大队长的人赶过去,把这两处火力点一举端了。
蹲点设伏的,就是他们要剿灭的那伙土匪。趁着王定烈“亲自指挥”东风未到,提前架好埋伏,等的就是司令员自己上门送命。
意外的是,计划泡汤。领导人没来,电话也断了,土匪设伏的招都用不上。这个局搁普通人头上,估计要踩进去都回不了头。
大队长直到得到消息以后,背后一身冷汗。他没等来王定烈,却先得知一场血雨腥风就差一辆车的距离。而那辆车,早早就拐头撤了。
这么多安排妥妥当当的局面,结果“主角”愣是不入圈套。大队长是真服王定烈。
司机和通信员一口气松下来后,还一肚子不解:大家都在车上,一路没遇到可疑情况,王定烈怎么突然就有“预感”变了策略?
王定烈这才给他们解惑。其实,端倪就在大队长的那一句话——“就等着王定烈抵达后亲自指挥”。
在这场剿匪行动 前,王定烈天天扎到百姓堆里,摸透了对手底细。哪是什么普通悍匪?大半是国民党残部。比土匪狠,比土匪老练。比如说,消息灵、嗅觉准,有些人甚至懂得窃听。
情报泄露,走漏风声,就像出门忘记锁门,谁进屋都方便。
在大队长汇报说“等王定烈亲自来指挥”时,王定烈敏感地觉察:对方极可能已盯上了自己行踪。这一瞬的“多想”,救了自己,也救了整个剿匪行动。
王定烈不是不想一气呵成,而是明知道冲动就会被对手玩死。比起迟一天剿匪,命和大局更值钱。
切断通信,是为了彻底掐断被“监听”的可能。回撤则是撤掉靶子。
土匪见没动静,只能作鸟兽散。火力点没用上,巨石没砸下,这个伏击计划黄了。
后来,剿匪队驱赶土匪时,更有意思的场面出现了。有人在电线杆外窃听电话,对方不光会打埋伏,还真会掐通信。王定烈顺势将计就计,把重兵布防当成看家,实际调虎离山。结果匪首真的信了情报,亲自带人扑进伏击圈,整个窝点无声被端。
自信的匪首,转眼变成套里的兔子,这也是情报博弈下的“反杀”典型。
不过,这个匪首还有手段,见面不对头,带着几个人躲进山洞。这山洞说大不大,洞口窄,攻进去难。队伍堵了几次,都没得成效。
王定烈也不惯着。直接命人弄来长竹竿绑着炸药包,按距离拉火,竹竿一探进去,随着爆炸响声,藏在洞里的匪首直接“提溜出来了”。
到这个时候,整个剿匪行动算是收了尾。
整个故事里,有两个“高明”之处
。第一个,是王定烈经验过硬,警觉胜过一切计划。哪怕兵都准备好、情报一切顺,仍然能在“风平浪静”时发现杀机。这和赌桌上一手好牌不等于稳赢是一样的。只要对方有机会掀桌子,再多机会也是零。
第二个高明点,是灵活的判断方式。
部队惯于“领导亲自指挥”成了习惯,“亲自”这两个字一旦落入有心人耳里,就变成了全线暴露。老江湖从不按剧本来,都是随机应变。
这段经历实际揭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山河未定,局势再稳,也不能相信一切都尽在掌握。当时中国的剿匪,表面上是武力清剿,实则是对抗“社会底层的老江湖”和“新政权正规军”的智慧较量。
比起枪炮,更可怕的,是对手的狡猾和对环境的利用能力。制度再好,计划再细,遇上心眼多的老油条,都要长个心眼。
王定烈的决定,反映了那个年代少见的危机意识,更是一种对无数历史教训的反思。
过去,崇尚“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话如今看来不过时。最怕自信满满,最后却做成了对手的嫁衣。
如今再看这段故事,一手好牌、一次撤退、一个山路转弯,改变的不是一场小仗胜负,而是几个生命和无数当地百姓的安危。王定烈给大家上了一课。有些胜利不是靠头脑发热。相反,只有步步提防,冷静观察,才能最终收官。
等到山洞炸药响起时,一切都尘埃落定。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行脚印留在山路上。超前一个判断,躲开一次危机,就是彼时中国最珍贵的“经验值”。放在今天,谁还会忘记“只等领导亲自来”带来的代价?
有时候,赢家往往是那个怀疑一切、随时准备掉头的人。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专业实盘配资杠杆,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平台网址,配资网了解网上炒股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