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摘要
聚焦光学赛道,国内领先光学器件制造商。公司始终聚焦光学赛道,专业从事各类精密光学元器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分为成像类光学元器件以及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其中成像类光学元器件主要包括应用于摄像头模组的各类红外截止滤光片、棱镜等,以及用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模组的生物识别滤光片;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包括应用于接入网传输设备的各类 GPON 滤光片、TO 管帽,应用于波分复用器件的WDM 滤光片及组件,以及应用于光模块的光隔离器组件等。近年来受益于AI迅速发展和数据中心需求增长,通信光器件业务已成为公司新增长引擎。
AI技术赋能消费电子,成像类光学元器件业绩增长。生成式AI在手机端侧设备加速落地,推动AI手机换机需求快速增长,同时智能手机影像技术创新,带动光学元件持续升级。公司研发有高强度超薄蓝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旋涂滤光片等用于高端手机的产品,我们认为公司将抓住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回暖的市场机遇,积极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额,成像类光学元件板块将迎来较大的业绩增量。
加码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光模块升级带动需求放量。受益AI光通信行业将保持高景气度,光器件作为光模块上游必不可少组成部分,有望量价齐升。公司已建立覆盖接入网到核心网、从CWDM到DWDM的全系列产品矩阵,在光隔离器、WDM滤光片及组件等高端器件领域具有技术优势。我们认为公司积极布局通信类光学元器件,从单线扩展到多品类,实现了产品矩阵对光通信产业多场景需求的精准覆盖,同时产能准备充分,将受益于AI算力建设带来的高速光模块需求爆发。
持续增加研发投入,行业壁垒较高。光通信滤光片作为光模块的重要元件,具有较高的镀膜精度要求,目前行业内仅有少数企业掌握了光通信滤光片的核心技术,新进入企业面临较高的技术和工艺壁垒。公司依靠光学镀膜技术起家,前瞻性布局通信类滤光片系列产品,成功切入光通信器件赛道,且公司保持对光学器件的持续研发投入,于25年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二季度研发投入为1215.3万元,同比增长62.4 %,环比增长41.5%,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并提升行业竞争力。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1.3/2.5/3.8亿元,对应2025/2026/2027年PE分别为54/28/19倍。从过去两个季度财报看,公司因提前布局产业链,相关产品已具备批量出货能力,业绩已进入释放期,未来有望受益于光引擎、OCS等光学新品的产业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AI发展不及预期,光模块速率提升不及预期,市场竞争风险
投资要点
光通信正全面迈入高速率、集成化与低功耗的新阶段。800G光模块已步入规模商用,1.6T技术正加速突破,CPO和硅光方案持续推进功耗革命,对光学元件的性能、精度和集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重点关注能够为高速光模块提供核心光学元件的供应商,这也正是我们推荐东田微的关键出发点。
公司定位为国内领先的光器件供应商:东田微不仅在传统滤光片领域持续深耕,更前瞻布局WDM滤波片、光隔离器、Z-Block集成组件等高速光通信核心元件。公司依托镀膜工艺优势与规模量产能力,成为国内少数实现高速率光通信光学元件自主配套的企业之一,显著受益于光模块向更高速率、更优性能演进的产业趋势。
公司优势一,光器件头部厂商稀缺,公司具有先发优势。光模块上游光器件面临供需失衡现状,头部厂商稀缺,率先布局厂商具有先发优势。目前光器件市场中,国际厂商主要供应商如 Broadcom、住友和Lumentum等占据了高规格光芯片的主要市场,且其技术规格仍在不断提升中。而国内光器件市场则相对分散,公司具备先发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以光隔离器为例,由于其上游材料法拉第旋转片由于需求增加而供需紧张,提前垂直整合供应链的企业如东田微更具优势。
公司优势二,整合光器件产业链,构建产品矩阵优势:公司已建立覆盖接入网到核心网、从CWDM到DWDM的全系列产品矩阵,在光隔离器、分光片、WDM滤光片及组件等高端器件领域享有技术优势。我们认为公司积极布局通信类光学元器件,从单线扩展到多品类,实现了产品矩阵对光通信产业多场景需求的精准覆盖,将受益于AI算力建设带来的高速光模块需求爆发。
公司优势三,持续研发投入并构建深度链接、多元优质的客户资源:公司保持对光学器件的持续研发投入,于2025年继续加大研发投入,Q2研发投入为1215.3万元,同比增长62.4 %,环比增长41.5%,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并提升行业竞争力。同时公司在光学领域深耕多年,建立了深度协作关系,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
投资意见: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1.3/2.5/3.8亿,对应2025/2026/2027年PE分别为54/28/19倍。从过去两个季度财报看,公司因提前布局产业链,相关产品已具备批量出货能力,业绩已进入释放期,未来有望受益于光引擎、OCS等光学新品的产业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东田微--光学元器件的“新军”
1.1专业从事光学薄膜、光学玻璃成型的开发及应用
东田微专业从事光学薄膜、光学玻璃成型的开发及应用。公司拥有1300名员工,产品涉及手机、5G基站、数据中心、5G通讯、光纤入户、安防、车载、智慧座舱、无人驾驶、激光雷达等多领域 。公司拥有先进的镀膜设备,如:德国莱宝Helios800、日本Optorun、新加坡NanoFilm等,可实现紫外、可见光、近红外、远红外等截止滤光片以及最小0.8nm带宽的极窄带滤光片、超硬金属膜等薄膜的制造。东田微2009年以东莞市微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起步,6人开启征程 ;2012年进入VIVO供应链实现蓝玻璃批量量产,2014年昆山工厂成立拓展布局;2016年蓝玻璃进入MEIZU供应链,2017年研发通讯2.5G低通滤光片进军光通讯;2018年立项研究超强度蓝玻璃,2019年研发TO管帽类拓展产品;2020年进入OPPO供应链且研发CWDM,2021年南昌智慧厂动土、进入三星供应链并成立成型事业部;2022年研发DWDM极窄带滤光片,同年5月成功登录深圳创业板,一步步从初创迈向多元布局、上市发展的阶段。
公司产品按应用领域可以分为成像类光学元器件以及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其中成像类光学元器件主要包括应用于摄像头模组的各类红外截止滤光片、棱镜等,以及用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模组的生物识别滤光片;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包括应用于接入网传输设备的各类GPON滤光片、TO管帽,应用于波分复用器件的WDM滤光片及组件,如CWDM/DWDM/LWDM/MWDM/CCWDM、Z-Block组件,以及应用于光模块的光隔离器组件等。
1.2股权集中,管理层经验丰富
公司股权结构较为集中。公司实控人为高登华和谢云,截至2024年12月31日,高登华持有20.2%股份,谢云持有15.5%股份,并通过新余瑞田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间接持有2.4%股份、通过东莞市微笑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有2%股份,总持股比例为40.1%。
管理层经验丰富,团队稳定性高。东田微专注光学元器件领域发展,管理高层积累深厚行业经验,董事长高登华自公司创立起深耕,总经理谢云等核心管理者长期在司任职,且通过持股平台等方式绑定利益,管理层团队稳定性强,利于公司战略持续推进。
1.3营收利润双增长,持续优化产品结构
营收利润双增长,通信光学业务打开新空间。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亿元,较上年增长6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5581.9 万元,较上年增长 271%,经营业绩稳步增长。2025年H1公司紧密围绕战略发展目标,积极把握市场机遇,通过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市场开拓、提升产能利用率,实现了经营业绩的显著增长。2025年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8 亿元,同比增长 42.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5068.4万元,同比增长 107.4%。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因素如下:成像光学业务稳步增长、通信光学业务快速放量、运营效率持续优化和研发创新巩固核心竞争力。
通信类光学元器件业绩迅速增长。分业务板块来看,2024年公司成像类光学元器件产品实现收入 4.6亿元,同比增长 65.1%;2025年H1成像类光学元器件实现营业收入 2.5亿元,同比增长 22.5%。2024 年通信类光学元器件产品收入 1.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01.7%,主要系公司不断加强客户开发,主要产品 GPON 滤光片、管帽出货量均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则受益于新产品销售带来的业绩增量,如用于高速光模块的 WDM 滤光片、激光雷达光学元器件、光隔离器等均已实现批量出货。2025年H1公司通信类光学元器件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 113.7%,成功实现从电信市场向数通市场的重要拓展。
销售占比仍以国内为主要市场。分地区来看,公司产品仍以国内市场为主,2024年境内营收5.9亿元,占比99.3%;境外收入占比略有缩减,2024年营收446.9万元。
成像类光学元器件毛利率显著回升,通信类光学元器件毛利率较为平稳。从毛利率来看,成像类光学元器件毛利率显著回升,2024年为25%,同比增长23.7pct,毛利率提升主要系公司抓住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回暖以及国产品牌智能手机市占率提升的市场机遇,积极扩大产能,加大客户开发力度,成功抢占市场份额,带动公司红外截止滤光片出货量大幅增加,再创新高;通信类光学元器件毛利率较为平稳,2024年毛利率21.6%,同比增长4pct。
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增长,2025年H1销售毛利率27.3%,同比上升5.3pct;销售净利率13.5%,同比上升4.2pct。成像光学业务稳步增长:随着旋涂滤光片在国产品牌智能手机中渗透率持续提升,公司该类产品出货量实现大幅增长;同时,受益于滤光片行业集中度提高,公司普通红外截止滤光片订单需求增加,带动出货量稳步上升。通信光学业务快速放量:受 AI 算力需求持续攀升驱动,数通市场高速光模块需求显著增长,带动公司高速光模块 WDM 滤光片、光隔离器等通信类光学元器件销售收入快速提升,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推进玻璃成型工艺研发,围绕手机微棱镜、光组件、转折棱镜、玻璃非球面等产品持续加大技术投入,相关成果为产品迭代与新市场拓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费控能力提升,持续提高研发投入。公司2025年H1销售费用率0.7%,同比下降0.1pct;管理费用率4.4%,同比下降0.2pct;研发费用率5.5%,同比下降0.1pct,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较往年均有所下降,主要得益于公司的费控能力提升。同时,公司于25年继续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Q2研发投入为1215.3万元,同比增长62.4%,环比增长41.5%。
2.受益AI发展,光器件各行业需求空间大
2.1光器件:光通信行业上游核心环节
2.1.1光模块上游核心,主要可分为有源与无源两大类
光器件为光模块核心,性能决定光模块性能。光器件属于光模块上游材料,其作为光模块的核心,其性能优劣直接关联到光模块的传输速率、稳定性,以及整个光通信系统的传输质量,是影响光通信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功能维度看,光器件主要承担光信号连接、能量分路与合路、波长复用与解复用、光路转换、方向阻隔、光-电-光转换、光信号放大及调制等关键作用,是光通信系统中信号处理与传输的基础载体。根据是否需要外加能源驱动以及是否涉及光电转换,光器件可分为光无源器件与光有源器件两大类。其中,光有源器件主要负责光电信号转换,主要包括激光器(如EML和VCSEL)和探测器(如APD和LIN等)。光无源器件指无需外部能源驱动即可工作的光电子器件,仅通过光学原理(如反射、折射、衍射)被动处理光信号,实现对光信号传输、分配、滤波、隔离或耦合等功能,不改变光信号的波长或进行能量放大,不涉及光-电或电-光转换,典型产品包括光纤连接器、光纤耦合器、光波分复用器、光分路器及光隔离器等。
光器件头部厂商稀缺,率先布局厂商具有先发优势。目前光器件市场中,国际厂商主要供应商如 Broadcom、Ciena和Lumentum等占据了高规格光芯片的主要市场,且其技术规格仍在不断提升中,国内厂商需具备先发优势等抢占市场份额。以光隔离器为例,其上游材料法拉第旋转片由于需求增加而供需紧张,提前垂直整合供应链的企业如东田微等厂商将更具优势。
受益于AI发展,光器件将保持高行业景气度。伴随云计算以及AI迅速发展,全球数据流量呈爆发增长,AI叙事逐渐进入应用突破、需求爆发阶段。从Capex角度看,2025年海外CSP四大巨头与国内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头部企业资本开支持续超预期,计算集群从十万卡到百万卡演进, NVL72等高性能机柜的出货持续印证高速率光模块需求。我们认为,光器件为光通信和光模块必不可少组成部分,随着光通信行业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变化,光器件行业将加速发展,一是AI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导致光模块上游需求量增加,二是供给方面目前处于短缺状态,稀缺标的有望在受益于需求的同时享受涨价逻辑。根据QY Research预测,光无源器件市场预计将在2025至2031年间以12.1%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约89.1亿美元增至2031年的196.8亿美元。
2.1.2 光隔离器:光模块升级带动需求放量
光隔离器(Optical Isolator)是一种只允许光沿正向传输、阻断反向回波的无源光器件。其核心作用是在光路中非互易地隔离反射光,防止光路中的后向传输光(如反射光)对光源(激光器)及光路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
光隔离器是高速率光模块必须组件。从目前来看,海外巨头所需光模块正逐步向1.6T放量切换,且硅光占比逐步提升。而硅光模块目前仍必须用到隔离器,在1.6T光模块中隔离器的应用方面,不同方案的单位价值量变化不同,一般来说如果光通道数量增加,使用的隔离器数量也会相应增加。我们认为,伴随未来更大型计算集群建设,光模块高速率、高带宽、多通道等发展趋势将持续带动光隔离器需求起量。
高需求下光隔离器未来前景广阔。从应用场景看,政策与AI发展趋势共振驱动数据中心向高密度、多通道、高速率方向加速演进,对上游光隔离器等光器件需求增加;而由于上游原材料如法拉第旋光片等限制,布局此领域企业有望凭借其稀缺性、充足的产能与技术壁垒构建优势,在受益于市场需求增加的同时享受涨价逻辑。根据第三方机构global growth insights预测,美国光隔离器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8.5亿美元增长到2033的11.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1%。
2.2 成像类光学组件市场:AI发展注入新动力
2.2.1 消费电子行业:AI技术出现赋能智能手机
AI 技术的出现为智能手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有望凭借其低成本、高性能推理等特点,推动生成式AI在手机端侧设备加速落地,从而提升消费者体验,推动AI手机换机需求快速增长。根据IDC预计,2024 年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34亿部,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19%,2024年至2028年全球AI手机复合增速将达到40.5%。AI技术的发展将从手机“有限的性能提升”发展到“AI的无限可能”,作为一种颠覆性创新,将是催化换机需求、缩短换机周期最核心的推动力。
智能手机影像技术创新,带动光学元件持续升级。潜望式镜头可在保持手机轻薄的同时大幅提高远摄能力,相比于普通光学变焦倍数更大、成像效果更优,是智能手机重要的光学创新方向。相较于普通镜头,潜望式镜头新增了棱镜模块,其单位价值高、技术门槛高、市场渗透率低,为摄像头光学元件市场带来增量市场空间。另外,旋涂滤光片采用半导体旋涂工艺,能有效抑制红光Flare、鬼影,减少算法误判,大幅提升成像质量,未来将从高端旗舰手机逐步向中低端手机渗透,从主摄应用拓展至超广角、长焦摄像头,市场需求也有望进一步增加。
2.2.2 汽车电子行业:智驾渗透加速,车载摄像头需求量大幅提升
汽车智驾技术发展,带动单车摄像头搭载量大幅提升。自动驾驶按等级由低到高划分为L0-L5六个等级,单车摄像头搭载量随自动驾驶级别升高而增加。从搭载量来看,L2级智能驾驶车辆摄像头平均搭载量为5颗,L2+级为10颗,L3 级为14颗左右。根据潮电智库统计数据,2024年已统计的18家国产新能源车汽车的摄像头需求量已突破7600万颗,平均单车搭载摄像头数量超过7颗。
智能驾驶渗透加速,高阶智驾进入放量阶段。从产业趋势来看,2025年智能驾驶产业有望从L2向L2++甚至L3加速迭代,其中传统车企主流车型智驾功能全面向L2+跃升,头部车企加速推进高阶智驾旗舰车型。从市场空间来看,2024年国内乘用车市场L2+及以上渗透率仅为10.5%,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比亚迪于2025年推出其智驾平权战略,将智驾搭载车型直接下探至7万,将带动智驾渗透率大幅提升。
2.2.3 安防行业:AI带动智能化、清晰化方向发展
在AI等技术的带动下,安防行业逐渐向智能化、高清化方向发展。对监控摄像头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安防摄像头出货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根据Omdia估计,2023年全球安防摄像头市场(高清模拟摄像头、网络摄像头、防爆摄像头和热成像摄像头)总体出货量约为1.9亿台,预计到2028年,总体发货量将到达2.6亿台。此外,消费类安防产品因其出色的性能和便捷的使用体验,再加上居民安全意识的加强,智能家居市场的智能摄像头在国内消费级市场的需求持续增加。根据IDC数据,2024中国消费级摄像头市场出货量为5140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4.2%。
2.3 电信市场:向大带宽、低时延、智能化演进升级
接入用户显著增长,千兆接入占比进一步提高。电信市场中,无源光通信元件主要用于光模块/光猫等通信设备,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固网接入(FTTx)、5G无线接入以及无源波分系统使用的WDM模块(包括DCI/城域网/骨干网)等,市场需求主要受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资本性开支规模影响。分细分市场来看:在固网接入方面,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达到12.02亿个,比上年末净增6612 万个。未来,工信部将继续完善千兆网络升级政策,实现城市家庭千兆光网覆盖率超80%,10G-PON端口占比超50%,FTTR技术加速推广,并试点部署万兆光网,都将进一步带动光模块、ONU设备需求稳中有升。
整体来看,运营商将同样跟随目前AI快速发展的趋势,结构优化方向确定性明显。从近三年数据看,国内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年降较为明显,而在此基础上则是结构上的优化。中国电信在业绩说明会上明确表示,25年资本开支占收比将有明显下降,但从三大运营商给出的25年指引来看,算力投资却保持增长或稳定趋势,均表明其布局AI的决心。其中传统的移动&固网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平稳发展期,未来资本支出将逐渐向算力方向倾斜,加大算力网络布局,以适应数字化转型和AI技术发展的需求。
4. 公司竞争力
3.1 成像类光学元器件起家,产品线种类完善
公司通过生产红外截止滤光片起家,通过工艺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创新,逐步构建起丰富的产品矩阵。摄像头滤光片包括光学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高强度超薄蓝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树脂红外截止滤光片和生物识别滤光片,其中光学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可适配低、中、高端智能手机和安防、车载及其他应用终端,而高强度超薄蓝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和树脂红外截止滤光片主要定位在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生物识别滤光片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3D识别领域。
公司积极进行工艺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创新,在光学设计、光学成膜、光学成型以及精密加工等方面积累了多项核心技术,形成了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公司于2020年首次成功量产高强度超薄蓝玻璃红外截止滤光片;于2022年把握滤光片升级趋势,成功研发并量产旋涂滤光片;于2023年立项开发手机微棱镜等光学元件,优化产品结构。2024 年公司红外截止滤光片出货量居国内第一,用于高端智能手机的旋涂滤光片产品在2024年实现了大批量出货。在核心技术方面,公司已具备膜系设计、光路设计的光学设计能力,拥有成熟的真空蒸发镀膜、磁控溅射镀膜、半导体旋涂等成膜工艺,突破了玻璃冷加工、模具制造、多模多穴热压一体化等成型工艺。公司致力于精密光学元器件的深度开发,于2020年5月成立成型事业部,该事业部拓展了公司的业务形态,将两大核心光学技术集为一体,使公司成为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成膜与成型技术的企业。
公司成像光学元件的直接客户覆盖国内知名模组厂商,合作关系长期稳固。终端品牌覆盖国内主流手机品牌,在安卓手机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
3.2 加码通信类光学元器件,产品价值量进一步攀升
通信类光学器件品类布局不断完善。2017年,公司依托光学镀膜工艺技术积累,研发并量产 GPON 滤光片,进入光通信元件领域,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已形成品类覆盖完善的光学元器件矩阵,包括应用于接入网传输设备的各类 GPON 滤光片、TO 管帽,应用于波分复用器件的 WDM 滤光片及组件,如 CWDM/DWDM/LWDM/MWDM/CCWDM、z-block 组件,以及应用于光模块的光隔离器组件等:
公司各WDM 滤光片及组件均基于薄膜滤光片(TFF, Thin-Film Filter) 技术,区别在于如何将TFF这一基础技术封装、集成和组合,以适应不同的通道间隔(Channel Spacing)、波长范围、成本目标和物理尺寸的要求。
Z-block 和 AWG 均为光通信中实现波分复用的核心器件,两者各有优劣。Z-block技术相比AWG性能更好,链路损耗更小,能够传输更远距离。但是对耦合要求比较高,组装比较复杂,对于空间要求较高,不利于更多通道数的应用。Z-block主要通过改进薄膜滤光片设计、优化封装工艺来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和减小尺寸,以巩固在特定应用领域的优势。
光隔离器是高端光模块方案核心器件。光隔离器(Optical Isolato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激光系统中的光学元件,它能有效地阻止光信号在系统中反向传播,从而避免激光器或其他光源的反向反馈,确保系统稳定性与高效性。现阶段硅光模块方案须采用光隔离器,从产品升级角度看,1.6T主流方案相比800G光通道数量翻倍,故光隔离器用量翻倍,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我们认为,公司积极布局通信类光学元器件,从单线扩展到多品类,实现了产品矩阵对光通信产业多场景需求的精准覆盖。随着数据中心向800G、1.6T甚至更高速率升级,以及5G和6G网络建设推进,单光模块中光学器件的用量和价值量将显著提升。公司已建立覆盖接入网到核心网、从CWDM到DWDM的全系列产品矩阵,特别是在光隔离器、WDM滤光片及组件等高端器件领域的技术优势,将直接受益于AI算力建设带来的高速光模块需求爆发。
持续增加研发投入,行业壁垒较高。光通信滤光片作为光模块的重要元件,具有较高的镀膜精度要求,光通信滤光片的镀膜层数已达到数百层,膜系结构较为复杂,镀膜及检测技术难度高。光通信滤光片还需要根据光模块的迭代更新进行技术优化,由此对于企业的膜系设计能力和镀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行业内仅有少数企业掌握了光通信滤光片的核心技术,新进入企业面临较高的技术和工艺壁垒。公司依靠光学镀膜技术起家,积极把握产品升级趋势,前瞻性布局新产品,开发通信类滤光片系列产品,成功切入光通信器件赛道,且公司保持对光学器件的持续研发投入,公司于25年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二季度研发投入为1215.3万元,同比增长62.4 %,环比增长41.5%,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并提升行业竞争力。
深度链接、多元优质的客户资源。公司在光学领域深耕多年,深度参与下游模组/模块厂商及终端客户的产品开发,从光学元件设计、样品试制到量产验证,累计实现了数十项新产品的开发或迭代,建立了深度协作关系,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在光通信领域,凭借产品优势和服务能力,公司客户结构逐步优化。
4. 盈利预测、估值与投资建议
营收增速:1)摄像头滤光片:生成式AI在手机端侧设备加速落地,推动AI手机换机需求快速增长,同时智能手机影像技术创新,带动光学元件持续升级,公司研发有多种用于高端手机的产品,有望受益于智能手机新增长,因此我们假设2025-2027年板块收入分别同增43%/25%/21%,对应收入为6.6/8.2/10亿元。2)光通信元器件:AI需求爆发,数据中心向高密度、低功耗、高速率方向转型,且光模块速率迭代加速,公司2024年已实现净利润扭亏为盈,在光学元器件产品中具备先发优势,将充分受益于此轮AI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我们假设2025-2027年板块收入分别同增150%/100%/50%,对应收入为3.1/6.2/9.3亿元。3)其他业务:预计未来公司该业务收入将保持稳定增长,我们假设2025-2027年板块收入分别同增10%/10%/10%,对应收入为0.15/0.16/0.18亿元。
毛利率:1)摄像头滤光片:我们预计该业务板块毛利率将趋于稳定,假设2025-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29%/30%/29%。2)光通信元器件:公司凭借其行业地位及技术先发优势与其客户保持深度合作,且未来伴随光隔离器占比增加,我们预计未来业务毛利率将提升,假设2025-2027年分别为28%/32%/36%。3)其他业务:我们预计公司其他业务毛利率较为稳定,假设2025-2027年分别为19%/21%/22%。
费用率:1)销售费用率:我们预计销售费用率趋于稳定,假设2025-2027年分别为1.2%/1%/1%。2)管理费用率:我们预计管理费用率将在减少后趋于稳定,假设2025-2027年分别为4.1%/3.7%/3.6%。3)研发费用率:我们预计未来公司研发费用率将逐步下降,测算时假设2025-2027年分别为5.1%/4.4%/3.7%。
我们选取6家以光通信行业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2025年行业平均PE为97x,鉴于公司较好的业务发展前景,WDM滤光片、光隔离器将为公司提供较高盈利增速,2025/2026/2027年归母净利润1.3/2.5/3.8亿元,对应2025/2026/2027年PE分别为54/28/19倍,我们认为未来光通信技术演进将为公司业绩提供增量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AI需求不及预期。
虽然目前AI已出现多个重大技术突破,但后续有可能技术创新进展不及预期,导致后续算力需求减少,影响整体产业链需求,从而影响公司光芯片业务收入。
2.光模块速率升级不及预期。
目前光模块已开始800G量产阶段,但如果后续1.6T、3.2T光模块进展及落地不及预期将影响公司光器件出货。
3.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作为光器件供应商先发优势显著,但如果未来公司的技术创新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导致公司无法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5年10月15日发布的报告《国盛通信&电子|东田微(301183.SZ):光器件“新军”的AI征程》,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宋嘉吉 | S0680519010002 | songjiaji@gszq.com |
黄瀚 | S0680519050002 | huanghan@gszq.com |
石瑜捷 | S0680523070001 | shiyujie@gszq.com |
郑震湘 | S0680524120005 | zhengzhenxiang@gszq.com |
专业实盘配资杠杆,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平台网址,配资网了解网上炒股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