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大清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病逝了,他所生的第十一个儿子,也就是雍亲王胤禛继承了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雍正帝能够坐到皇位上,有多不容易。
在康熙一朝时,历经了一二十年的九子夺嫡之争,才最终继承了皇位。
然而虽然在康熙一朝时,皇长子胤禔与废太子胤礽,已经被先后圈禁起来;但还是同雍正帝夺嫡的另外5位兄弟,还尚且在世,而且在朝中的威望、地位极高,皆有爵位。
雍正用了四年的时间,先后将四位弟弟(胤禩、胤禟与胤禵、胤䄉)幽禁起来,其中胤禩与胤禟被幽禁而死;至于雍正的三哥胤祉,则是在雍正十年死在了景陵禁所之中。
在除掉这些兄弟的同时,雍正也没有放过他们的儿子:
胤祉嫡次子弘晟,雍正二年被削世子之位,雍正六年幽禁宗人府;
展开剩余90%胤禩唯一的儿子弘旺,被发往热河充军;
胤禟的长子弘晸,则是被幽禁了长达五十余年的时间;
雍正是一个爱憎分明的皇帝,虽然处置了弘晟、弘旺、弘晸等侄儿,但是对那些从未参与夺嫡之争的弟弟们不仅尊重有加、很是器重,而且对他们所生的儿子也是十分重视。
雍正继位后,亲自教养了五个侄儿。
雍正对这个五个侄儿的荣宠,是其他宗室子弟望尘莫及的;这五个侄儿都是谁呢?
直接承袭亲王爵位的弘晊弘晊的父亲,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个儿子——胤祺,在康熙皇帝重新序齿后胤祺为皇五子。
胤祺的生母,我们还是十分熟悉的,是得宠四十余年之久的宜妃郭络罗氏。
不过胤祺并没有在生母的身边长大,而是被送到了仁宪皇太后的宫中,由嫡祖母抚养。
或许正是因为在祖母身边长大成人,胤祺的为人谨慎低调,从没有想要争夺皇位。
不过作为宠妃所生、序齿较为靠前的皇子,胤祺是早早便被册封为贝勒,康熙四十八年时晋封亲王,封号为“恒”。除此之外,康熙还将胤祺的长子弘晟册封为世子,享受贝子等级的待遇,也就是说弘晟便是第二代恒亲王。但弘晟,最终也没有承袭恒亲王爵位。
雍正帝继位后,对于从未与自己的为敌的胤祺还是很和善的。
对恒亲王世子弘晟,自然也是十分器重,让其管理上驷院、管理镶白旗事务。
若是弘晟能够让雍正满意的话,还是能安稳继承亲王的。
然而雍正四年时,弘晟因为在管理旗务时没有尽忠职守,而被雍正直接革去世子;
弘晊作为恒亲王次子,原本并没有机会承袭父亲的爵位,也不太可能得到伯父雍正格外的看重;但其长兄得罪雍正而被革世子,便给了弘晊机会。
雍正五年,弘晊被晋封为了镇国公。
虽然弘晊从未被正式册封为恒亲王世子,但是在雍正十年父亲胤祺病逝后,弘晊作为恒亲王第二代,承袭了爵位。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帝对胤祺十分尊重,没有让侄儿降袭郡王爵位,而是直接承袭恒亲王爵位;这对于雍正而言,确实很难得。
而弘晊也较为长寿,活到了乾隆四十年。
虽然恒亲王爵位由弘晊承袭,但兜兜转转,最终又回到了弘晟这一脉。这是怎么回事呢?
弘晊去世后,由第三子永勋降袭多罗恒亲王爵位;
乾隆五十三年时,永勋病逝,改由他的族兄、也就是弘晟的儿子永泽来承袭爵位,成恒亲王系第五代。
承袭铁帽子王爵位的弘普在康熙的三十五个儿子中,有两个儿子的爵位是铁帽子王爵位,一位是雍正亲封的和硕怡亲王,而另一个便是和硕庄亲王。
怡亲王我们都十分熟悉,是康熙皇十三子胤祥;
而和硕庄亲王,原本是太宗皇帝第五子硕塞这一脉在承袭,雍正朝初年硕塞长子博果铎无子去世后,雍正帝便将十六弟胤禄过继给了堂叔博果铎为嗣子,承袭和硕庄亲王爵位。
胤禄,是康熙的宠妃顺懿密妃王氏所生的第二个儿子。
在康熙一朝时虽无任何爵位,但在康熙末年时得到皇父器重,开始办差。
雍正帝继位后,需要像胤禄这样从未参与夺嫡的弟弟来帮助自己的稳坐皇位,自然对胤禄是格外的看重,先后任正蓝旗、镶白旗与正黄旗的都统。
雍正器重胤禄,不仅仅给了他一个铁帽子王爵位,而且还将胤禄的嫡长女儿抱入宫中抚养,作为自己的养女,封和硕柔嘉公主,下嫁蒙古和亲。
除此之外,雍正自然会很重视胤禄的儿子。
尤其是胤禄实际上的长子弘普,弘普得以同一众堂兄弟一起得到伯父格外的看重,得伯父雍正亲自教养。
乾隆皇帝继位后,下旨十六叔胤禄食亲王双禄;
与此同时,23岁的弘普被封贝子爵位,奉命掌管銮仪卫事务。
乾隆三年时,任镶蓝旗满洲都统。
原本弘普可以在父亲去世后,安稳承袭和硕庄亲王爵位;然而乾隆四年,却受到了弘晳逆案(弘皙是废太子胤礽的次子,被雍正封和硕理亲王)的牵连,被革去贝子爵位。
乾隆八年时,弘普去世了。
乾隆下旨,将弘普追封为了庄亲王世子;而且在胤禄去世后,将弘普追封为了和硕庄亲王。
降袭郡王爵位的弘暻在康熙的一众皇子中,较为年长但是从未参与夺嫡的皇子,除了皇五子胤祺外,还有皇七子胤祐。胤祐是康熙众多后妃中比较默默无闻的一位——成妃戴佳氏,生母不得宠,而自己出生时又有一些残疾,如此便注定了胤祐与皇位无缘。
原本康熙打算将胤祐过继给七弟隆禧,但胤祐在康熙三十五年跟随康熙出征噶尔丹时的表现,让康熙十分满意,康熙便慢慢打消了将胤祐过继出去的想法。
之后,胤祐先是被册封贝勒,后晋封为郡王。
并且在康熙朝后期,掌管正蓝旗汉军、满军、蒙古三旗事务,手握重兵。
雍正帝继位后,胤祐作为从未参与夺嫡的兄弟,雍正自然不会为难。
反而对胤祐尊重有加,将其第六子弘暻册封为世子,与其他较为器重的侄儿一起,接入宫中亲自教养。
雍正八年时,胤祐病逝了。
弘暻作为淳亲王世子,承袭爵位。
因淳亲王爵位并非世袭罔替的王爵,所以弘暻降袭多罗淳郡王爵位。
弘暻,与乾隆皇帝同年所生,在乾隆朝时期曾任正黄旗汉军都统一职。
乾隆四十二年时弘暻病逝,他的儿子永鋆降袭多罗贝勒爵位,而且得以娶了和珅的女儿钮祜禄氏为嫡福晋。
雍正最器重的两个侄儿、“副皇帝”胤祥的儿子胤祥作为雍正帝最为器重的皇弟,虽然在康熙一朝时没有获封任何爵位,但是被雍正直接册封为和硕怡亲王,而且他的怡亲王爵位是大清第一个非靠战功获封的铁帽子王爵位。
其实胤祥九子中,雍正最应该器重的应当是胤祥的第三子、嫡福晋兆佳氏所生的嫡长子弘暾。
若是弘暾能够活到其父胤祥去世之后的话,大概率情况是第二代怡亲王。
只可惜弘暾于雍正六年时去世了,去世时尚且只有19岁。
除了弘暾外,胤祥的嫡子还有弘皎、弘晓与绥恩。
绥恩年仅三岁夭折,弘皎与弘晓则都长大成人。
若是按照长幼的话,弘皎理应是第二代怡亲王;
但是雍正帝为了表示自己对胤祥格外的看重,还额外给了胤祥的儿子一个郡王爵位。虽然胤祥百般推辞,但雍正心意已决,最终较为年长的弘皎被封多罗郡王。
而没有爵位的弘晓,则是在父亲胤祥去世后,承袭了和硕怡亲王爵位。
历史上的弘晓,并不似《延禧攻略》中的弘晓那样,与身为宫女的魏璎珞处处作对,被魏璎珞陷害,吃了加了盐的柞肉而被乾隆狠狠斥责一番。
真实的弘晓,其实是一位满腹才华的亲王。
不仅能文能诗,还是一位藏书家,尤其喜欢通俗小说,与曹雪芹家族的关系十分密切。
乾隆五十七年,弘晓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至于他的同母兄弘皎,则是受到了乾隆四年弘晳逆案的牵连。虽然乾隆并未将弘皎革爵,但是弘皎因为受到了打击而心灰意冷,之后便远离朝堂,专心养菊。他所养的菊花,有几百种之多。
结语雍正格外看看重的这五个侄儿,结局其实还都是不错的,即便是没有得到新帝乾隆的器重,但最起码得以善始善终,平安终老,而且还有爵位可以承袭。
雍正之所以会如此看重这五个侄儿,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父亲的缘故。
怡贤亲王胤祥自是不必多说,雍正最器重的皇弟,自然爱屋及乌胤祥的儿子们;
和硕恒温亲王胤祺,和硕淳度亲王胤祐,都因为从未参与夺嫡之争,而得到雍正的尊重,雍正为了稳坐皇位,为了博得一个兄友弟恭的贤名,也会厚待胤祐与胤祺,以及他们的家人。
至于胤禄,则是因为雍正帝需要胤禄帮助自己坐稳皇位,而对胤禄十分器重。
正因为如此,胤禄的女儿被封和硕公主,儿子得雍正帝看重。
其实若胤礼也有长大成人的儿子的话,也会跟胤禄的儿子一样得雍正帝看重教养,毕竟胤礼比十六哥胤禄还得雍正器重;在十三哥胤祥去世后,成为雍正身边最受重用的皇弟。
只可惜,胤礼虽有儿子出生,但是夭折了。
发布于:山东省专业实盘配资杠杆,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平台网址,配资网了解网上炒股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